手機版 | 網站導航
觀察家網 > 國內 >

縱目科技流血IPO:現金流緊張、持續(xù)虧損、毛利偏低,依賴融資過活

財經網 | 2023-06-26 12:42:42

2022年11月,縱目科技遞交招股書,向科創(chuàng)板發(fā)起沖擊,次月即完成問詢。相比在這一步動輒耗時半年、一年的公司,縱目科技IPO之路走的頗為順暢。雖在今年3月曾因財務資料過期中止審核,但目前資料完成更新,縱目科技已重返IPO審核流程。

本輪IPO,縱目科技擬募集資金約20億元,投入方向有三,一是上海研發(fā)中心建設占用12.92億元,二是東陽智能駕駛系統(tǒng)生產基地項目投4.5億元,三是補充流動資金2.58億元。

作為一家自動駕駛和高級汽車輔助駕駛產品和技術供應商,縱目科技無論在一級還是二級市場或都是相對稀缺的投資標的,小米、聯想、高通等知名投資機構早已布局其中,他們的“慧眼識金”也讓縱目科技更加引人注目。


【資料圖】

但細看最新招股書,“明星公司”縱目科技仍存在“低營收、高虧損、長周期”三大痛點,劇烈波動的估值也不禁讓人對其真實價值打上問號。

劇烈波動的估值

截至目前,縱目科技尚未盈利導致其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(xù)為負,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1-3月,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-1.11億元、-1.98億元、-4.64億元、-1.66億元。入不敷出的經營狀況下,對外融資便成了公司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法寶

圖:縱目科技現金流(單位:萬元)來源:招股書,財經網制作

2019年和2020年,縱目科技分別年內2次(按月)引入外部投資人。2020年末,公司賬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僅5896萬元,眼見要“斷糧”,公司立即在2021年開啟多輪融資吸金。

事實上,進入2021年縱目科技近乎“每月都融”,其融資價格也似坐上火箭,從2021年1月的35.71元/股跳漲到2021年12月的93.56元/股,估值從2021年初的34億漲到年末90億,一年內估值翻了近三倍。

小米產業(yè)基金就是在這一時期投資的縱目科技。先是在2021年5月以43.45元/股的價格,從原股東德豐嘉潤、協(xié)同創(chuàng)新、平潭建發(fā)貳號合計受讓348.384萬股,總金額1.51億元。同月,小米產業(yè)基金又以56.48元/股,獲得107.3477萬股,總金額6062.99萬元。可以發(fā)現,同一月內縱目科技股權轉讓價和增發(fā)價相差近30%!

同月不同價的情況還發(fā)生在2021年12月,先是寧波縱目以56.48元/股價格轉讓226.2859萬股給東陽冠定;同月,東陽冠定又以93.56元/股向縱目增資。為何東陽冠定可以在同一月內,以低于當時增資價格40%的價格,即56.48元/股受讓226.2859萬股縱目股份?還有待公司給與進一步解釋。

一般而言,估值持續(xù)上漲是機構看好投資標的外在表現,從報告期初到2021年12月,縱目科技股權轉讓/增資價格持續(xù)上行,但在其觸達93.56元/股高點之后,更多投資機構選擇“股份轉讓”的方式入股,且股份轉讓價格往往是增資價格的“折扣價”。此后,縱目估值便開始縮水。

2022年2月,德豐嘉潤以84.2元/股價格轉讓給陳建軍35.6295萬股;一個月后,又以79.53元/股價格轉讓給嘉興豫富25.149萬股,德豐嘉潤以更低價格轉讓縱目科技部分股權變現。價格合理性暫且不做討論,轉讓價格一月更比一月低的背后,是否是原股東急切轉讓股權的佐證?如果看好公司發(fā)展,又為何急切轉呢?2019年1月1日,德豐嘉潤持有縱目科技513.7767萬股,截至招股書簽署日,德豐嘉潤僅剩90.1569萬股,期間轉讓了約82%的持股。

2022年5月,縱目科技股份轉讓價格直接在增資價格上打了“75折”,晶凱銘新以70.17元/股價格受讓常州豐浩46.0321萬股,后續(xù)月份中,縱目科技的股權轉讓價格波動在70-80元之間。縱目科技最近一輪融資投前估值80億元,較2021年12月底已跌去10億元。

來源:招股書,財經網制圖,(注:原股東相關主體間的持股安排調整、實施員工股權激勵等情況的價格波動未考慮其中)

來源:招股書,截取縱目科技部分股權變化

除了忽高忽低的估值外,在IPO申報前,縱目科技已完成10輪融資,其中,有17家機構是突擊入股,即在IPO申報前12個月內入股。

要知道,招股書顯示縱目科技一共擁有54名股東,拋去7名自然人股東,還剩機構股東47家,這17家突擊入股的股東占總機構股東比例的36%。

一面是原股東加速股權轉讓,一月更比一月底的轉讓價格;一面是17家股東突擊入股,兩種矛盾的現象背后,縱目科技究竟價值幾何?

未來,若縱目科技在二級市場上市,業(yè)績不佳的財務表現,是否能撐起它當下的高估值?

“仍不賺錢的生意

縱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,至今已有十年,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,縱目科技尚處于持續(xù)虧損狀態(tài),當期歸母凈利潤-1.55億元,期末未分配利潤 -11.19億元。

不賺錢,卻還吸引到大批投資機構蜂擁而至,主要是縱目科技踏準了汽車“智能化”的風口。

近些年,汽車行業(yè)正在發(fā)生變革:傳統(tǒng)燃油車向電動化、智能化、網聯化和共享化為主要特征的發(fā)展方向逐步演進。這里的“智能化”,即是在汽車上加裝毫米波雷達、車載攝像頭、激光雷達等硬件設備,搭配軟件系統(tǒng),通過高級輔助系統(tǒng)的加持,實現自動駕駛下的單車智能發(fā)展。

自動駕駛共有L0-L5六個級別,等級越高,汽車自動化程度也就越高。L0-L2屬于輔助駕駛,L3-L5屬于自動駕駛。目前,全球汽車智能駕駛行業(yè)處于從L1-L2級向L3級衍進階段。下圖中,2022年L1-L2級別車輛高級輔助駕駛的滲透率大致在44%,其中,L1輔助駕駛級別較低,且趨勢上,其滲透率增長幅度不及L2。

縱目科技從低速泊車起家,最初還只是整車廠商的二級供應商。而后,縱目以360°環(huán)視ADAS為切入點,推出全自動泊車系統(tǒng)APA,主要服務于L2級別輔助駕駛。

2017年11月,縱目發(fā)布自主泊車AVP 1.0系統(tǒng),兩年后,公司對外發(fā)布了包含毫米波雷達的自主泊車 AVP2.0 系統(tǒng)。在此期間,縱目開始研發(fā)高清攝像頭、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傳感器等智能駕駛傳感器產品,并在廈門、湖州著手自建產線和供應鏈,逐漸轉型成為一級供應商。

自動泊車APA和自主泊車AVP雖僅一字之差,但AVP屬于L4級輔助駕駛,可以實現駕駛員在車外500米以內的地方遠程操作車子自動尋找車位并停車,且在需要用車的時候能控制車子泊出車位,并駕駛到車主指定的位置。

從縱目科技發(fā)展路徑來看,縱目扎根于輔助駕駛的智能泊車領域,先后實現了L2到L4級別泊車產品的技術突破、產品落地、定點以及部分量產,截至目前公司已量產車型近20個,在手新車型定點超過10個。不過,由于自動駕駛相關上路法規(guī)尚不完善,L3及以上的自動駕駛級別暫未商用落地,也因此,縱目科技營收主要來自全自動泊車系統(tǒng)APA(適用于L2級別)。

自縱目2017年4月發(fā)布第一代APA系統(tǒng)產品以來,產品已在一汽紅旗 H9/E-HS9、嵐圖 Free/夢想家、長安 UNI-T/UNI-V、AITO 問界 M5/M7 等十多款車型上實現量產,縱目APA系統(tǒng)搭載量快速上升。

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,2021 年公司 APA 基于融合泊車系統(tǒng)(環(huán)視攝像頭+超聲波傳感器)市場占有率在國內自主品牌乘用車第三方供應商中達到 8.1%,2022年1-5月上升至18.1%。

隨著自動泊車系統(tǒng)產品市場逐步打開,縱目科技營收實現了翻倍式增長,2019年-2021年,公司營業(yè)收入分別為4966萬元、8383萬元、2.27億元,2019-2021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達到115%。

然而,收入倍增并未讓縱目賺到更多錢,反而使得其虧損逐年增加。

2019年-2021年,公司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-1.6億元、-2.1億元、-4.16億元。公司給與的解釋是,產品研發(fā)投入較大同時部分定點車型項目尚未進入量產階段。

每賺一塊錢,一塊五研發(fā)。

2019 年、2020 年、2021 年,公司研發(fā)投入分別為 1.2億元、1.72億元和 2.69億元,最近3年累計研發(fā)投入為 5.61億元,同期三年營收合計卻只有3.61億元,研發(fā)投入是營收合計的1.55倍。

圖表來源:縱目科技招股書

研發(fā)成本居高不下,一是高級別智能輔助駕駛的技術難度呈指數級增長;二是前期研發(fā)人才投入不可避免。截至2022年3月末,公司共有員工835人,其中,研發(fā)人員占62%,2019年-2021年,縱目平均每年要花費研發(fā)費用的77%給研發(fā)人員發(fā)工資。

另外,部分定點車型項目未進入批量生產,無法產生收入。車企定點是指被汽車廠商指定為零部件的批量配套供應商,定點后還需要定制化產品開發(fā)、產品質量驗收,才能批量生產。

定點車型只能證明產品有量產的可能,但遠不能保證可以規(guī)?;慨a;況且從定點到量產時間上也是不確定的。

除上述原因外,過高的管理成本也擠壓了公司利潤。2019-2021年管理費用分別約為5536萬元、4996萬元以及1.51億元,其中,2021年公司管理費用忽然躍升至此前年份的3倍左右。

一是2021年管理費用中職工薪酬為6155萬元,較2020年度的2760萬增幅123%,二是股份支付費用從2020年521萬元升至3289萬元;三是中介服務費從422萬元升至3128萬元,這部分主要是2021年加速融資帶來的服務費增長。

2019年至2021年,公司管理費率分別為111%、60%、66%;較行業(yè)平均費用率5.35%、3.49%、3.31%高出不少。

年均毛利率僅13%

招股書中,公司提到其多項算法在智能駕駛主流數據集排名前列;多項核心技術達到國內領先、國際先進水平;產品綜合性能優(yōu)異,賽事表現亮眼。其技術實力究竟如何?某種程度上,毛利率代表著企業(yè)的競爭力。2019年-2021年,縱目科技年均主營業(yè)務毛利率僅有13%。

招股書顯示,2019年度-2021年度以及2022年1-9月,公司主營業(yè)務毛利率分別為 10.75%、16.43%、13.21%及16.81%,各產品及服務毛利率差異較大,除2020年外,公司毛利率均低于同行平均水平。

圖表:可比上市公司毛利率表現情況

2021年毛利率出現下滑,公司將其歸咎為原材料采購芯片成本上升,擠壓了公司利潤。招股書顯示,報告期內公司芯片采購額占物料采購總額的比例大致在60%左右,因此其價格波動對采購成本影響頗大。

2021 年受芯片等原材料采購成本上升影響,占主營業(yè)務收入比例較高的智能駕駛控制單元毛利率有所下滑,拉低了整體毛利率水平。剔除2021年特殊情況外,智能駕駛控制單元的毛利率呈現增長態(tài)勢,2022年1-9月毛利率貢獻較2021全年提升2.13%。

另一方面,傳感器毛利率雖然在2021年度由負轉正,但在2022年1-9月傳感器毛利率卻下滑了近7%,與此同時傳感器收入占比從32.69%升至39.02%,雖然傳感器為公司貢獻收入增加了,但利潤微薄。

公司給與解釋是,主要是因為當期公司開始大批量供應毫米波雷達產品,由于該產品剛進入量產階段,成本控制能力相對有限,導致該類產品毛利率較低,為-20.58%,拉低了當期傳感器產品的整體毛利率。

圖表:各產品及服務的毛利率

“從技術到量產”是縱目科技的slogan,可以預計的是,在汽車“智能化”的發(fā)展趨勢下,帶來縱目科技智能駕駛控制單元及傳感器收入增長,進一步擴大營收規(guī)模。

但要實現真正大規(guī)模量產,并通過規(guī)?;瘍?yōu)勢攤低成本實現盈利,縱目科技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而在此之前,造血能力差的縱目科技可能仍需依靠持續(xù)融資過度。

文/李沐遙

標簽:

  • 標簽:中國觀察家網,商業(yè)門戶網站,新聞,專題,財經,新媒體,焦點,排行,教育,熱點,行業(yè),消費,互聯網,科技,國際,文化,時事,社會,國內,健康,產業(yè)資訊,房產,體育。

相關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