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祖國的西北邊陲有一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內蒙古額濟納旗“神州二十號”從這里升空“神舟十九號”即將帶著使命與榮耀歸來在這里著陸這片土地與祖國航天事業(yè)的緣分宛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制造宇宙級浪漫的“樹堅強”
在酒泉衛(wèi)星發(fā)射中心,一座天藍色的發(fā)射塔架直指蒼穹,塔架旁僅50米處,一棵小榆樹站得筆直,宛如一個小衛(wèi)士,與發(fā)射塔朝夕相伴。
它就是東風航天城里的“明星”,人們都叫它“樹堅強”。
圖為發(fā)射塔架旁的小榆樹“樹堅強”。東風航天城辦事處供圖
"5、4、3、2、1,點火!"4月24日17時17分,隨著發(fā)射指令響起,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拖著耀眼的尾焰劃破長空,向著星辰大海飛馳而去。
而此時,發(fā)射產生的熾熱火焰瞬間將“樹堅強”的枝干燒得焦黃。航天城工作人員介紹,每次火箭發(fā)射,這棵榆樹都會承受火焰炙烤,一半枝葉焦萎,一半?yún)s依然綠意盎然。
神奇的是,短短數(shù)日后,它又會重新萌發(fā)新芽,再次煥發(fā)生機,"樹堅強"的名號由此而來。
圖為火箭發(fā)射時被火焰炙烤的“樹堅強”。東風航天城辦事處供圖
這座承載著中國航天夢的中國酒泉衛(wèi)星發(fā)射中心,又稱“東風航天城”,位于內蒙古自治區(qū)阿拉善盟額濟納旗轄區(qū)內。1958年10月20日正式成立,是我國最早的綜合性航天發(fā)射中心,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(fā)射場。
“樹堅強”扎根這里60余載,見證了“東風一號”首射,到“東方紅一號”升空,再到神舟系列飛船逐夢蒼穹,在這里托舉了240多顆衛(wèi)星、20艘神舟飛船,也目擊了無數(shù)的航天人為了任務徹夜忙碌的默默付出和奉獻。
4月24日,觀禮人群滿懷喜悅一同注視著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升空。劉星攝
最好的牧場為航天
“剛搬遷時,我還不到一歲,是在駱駝背上、爸爸的肩膀上、媽媽的懷里搖搖晃晃長大的。那時每天都要不停地往前趕路,在草場長大的羊適應不了戈壁灘的石子,連蹄子都磨破了。羊群在哪兒停,人就在哪兒睡。”年逾古稀的傲云格日勒向記者講述起那段塵封的過往。
(資料圖)圖為額濟納旗牧民變遷時的場景。阿拉善盟宣傳部供圖
敖云格日勒的這段經歷發(fā)生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,為了支持國家的航天事業(yè),額濟納旗的1400多戶、6000多名牧民們義無反顧地把世代居住、水草豐美的牧場奉獻給航天事業(yè)。他們趕著7萬多只(頭)牲畜,輾轉12年遷徙在額濟納旗11萬平方公里的戈壁和草原上。
額濟納旗的旗府,也經過寶日烏拉、賽漢陶來,最終定在達來呼布鎮(zhèn),留下“三易旗府”的佳話。
圖為額濟納旗“三易旗府”的路線。阿拉善盟宣傳部供圖
“長大后母親總會把我領到寶日烏拉舊址,祖國的航天事業(yè)發(fā)展在我們的故鄉(xiāng),我們的這一生就是光榮的一生。”敖云格日勒眼中閃著淚光,言語間盡是自豪。
一位將軍曾動情地感嘆:額濟納人民為我國的航天事業(yè)作出了巨大的犧牲,他們的承諾比千年不死、萬年不倒的胡楊還堅定,他們的胸懷比蒼天還寬廣。
圖為額濟納旗大漠深處的胡楊林。(動圖)張杰攝
請把我埋在“九號半”
“獻了青春獻終身,獻了終身獻子孫。”
“死就死在陣地上、埋就埋在導彈旁。”
距離發(fā)射塔架幾公里外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,長眠著為中國航天事業(yè)獻身的760余位先烈。由于航天城各個地方都是以編號來定名,烈士陵園因地處九號和十號之間,故被稱為“九號半”。
走進東風革命烈士陵園,一眼就能望見王來烈士墓前的那株榆樹,在一排排英烈方陣中傲然挺立。
圖為烈士陵園管理員王萬明為小榆樹澆水。東風航天城辦事處供圖
據(jù)烈士陵園管理員王萬明介紹,十幾年前,他剛來陵園工作,一次在打掃衛(wèi)生時發(fā)現(xiàn)王來烈士墓前有一根筷子粗細的小榆樹。
時光回溯到1965年10月20日,年僅24歲的王來是中心第一試驗部的戰(zhàn)士。在一次燃料加注合練后,排放的廢液氧突然起火,火苗瞬間點燃駱駝刺,戰(zhàn)友武潤喜的衣服被火焰吞噬。王來毫不猶豫地沖上去營救,大火卻將兩人瞬間吞沒。面對無法撲滅的烈火,王來沒有選擇等待救援,而是強撐著最后一絲氣力,拖著燃燒的身軀,奮力向遠離液氧裝備的戈壁深處奔去。最終,他用生命守護了國家財產安全,卻永遠倒在了這片熱愛的土地上。
望著這棵象征生命與堅守的榆樹,王萬明感慨萬分,他經常給小樹苗澆水,悉心照料。
年復一年,小樹苗堅強地生長著。如今這棵榆樹枝葉繁茂,已經長到碗口這么粗,像一位忠誠的衛(wèi)士守護在烈士身旁。從“石頭跑”到“綠樹搖”
“天上無飛鳥,地上不長草,遍地無人煙,風吹石頭跑。”這是中國酒泉衛(wèi)星發(fā)射中心建場初期的真實寫照。
但如今在茫茫戈壁中閃耀著星點綠色,那其中藏著一個個硬核又溫情的故事。
在航天鐵路運輸線61公里處,有個特殊“點號”。這里60多年來滴水難求,卻奇跡般地生長著百余棵樹木,其中一棵直徑21.5厘米、高8米的大榆樹尤為醒目。
圖為航天鐵路運輸線61公里處的特殊“點號”。東風航天城辦事處供圖
綠色是生命的象征,“點號人”統(tǒng)一思想——再苦也要種樹。
這里的生活用水都全靠火車運送,沒有水源,樹咋活?
1975年打井無果后,“點號”的航天人開啟了“硬核護綠”模式:制定樹苗包干、責任到人、一水三用等規(guī)定。洗漱水先洗拖布再澆樹,洗腳水也要“二次利用”,做到不浪費一滴水。
也就從那時起,這里出現(xiàn)了一種怪現(xiàn)象,一不留神,自己的洗腳水就會被“偷”。原來是一些淘氣的同志趁人不備端起別人的洗腳水,一溜煙兒跑出去澆到自己的“責任樹”下,急得后面的同志光著腳追。嬉鬧聲中,樹苗“給面子”似的以每年一兩棵的成活率存留。
不止是種樹,一代代東風人在這片荒漠上,用雙手改寫自然法則。修水庫、挖水渠、植樹造林,硬是把“生命禁區(qū)”變成了大漠綠洲。
圖為額濟納旗東風鎮(zhèn)的大漠綠洲景觀。曠靖攝
如今,胡楊、白楊、榆樹成了戈壁衛(wèi)士,它們深扎地下的根系,就像航天人扎根邊疆的堅守,用一片綠意,為中國航天事業(yè)筑起堅實屏障。
曾經的不毛之地,如今已成為戈壁灘上最耀眼的“航天綠洲”。
圖為額濟納旗居延海迎來候鳥翔集。趙勇強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