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,我國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球狀星團中發(fā)現(xiàn)了一顆被彈射而出的恒星,其彈射速度高達550公里/秒。研究人員分析認為,如此高的逃逸速度,很可能是因為該星團中心存在中等質量黑洞。這一發(fā)現(xiàn)為中等質量黑洞的存在提供了新證據(jù)。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(fā)表于《國家科學評論》。
宇宙中存在兩種已知類型的黑洞:大質量恒星坍縮形成的恒星級黑洞和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。然而,質量介于兩者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卻始終未被確證。它們本應是恒星級黑洞成長為超大質量黑洞的必經(jīng)階段,但天文學家至今只找到幾個存疑的候選體。
天文學家認為,球狀星團最可能孕育中等質量黑洞。哈勃空間望遠鏡曾觀測到,球狀星團M15中心可能存在一個質量為1700—320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,但該結果發(fā)布后,許多天文學家提出了質疑。他們認為觀測數(shù)據(jù)來自距M15中心5200倍日地距離的范圍內,那里可能聚集著數(shù)千顆致密星,而非單個黑洞。近年來,科學家在另一個星團中發(fā)現(xiàn)7顆高速運轉的恒星,推測這些恒星可能與中等質量黑洞有關,但它們距離星團中心超過1000倍日地距離。“如何在距離球狀星團中心盡可能近的位置探測中等質量黑洞,成為確定中等質量黑洞存在證據(jù)鏈的最后一環(huán)。”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、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/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黃樣說。
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團隊分析,若中等質量黑洞存在,當它與鄰近的雙星系統(tǒng)近距離相遇時,其強大的引力會像彈弓一樣,將雙星系統(tǒng)中的一顆恒星高速彈射出去。他們借助蓋亞衛(wèi)星和郭守敬望遠鏡等的觀測數(shù)據(jù),篩查出近千顆高速“飛奔”的恒星以及銀河系中百余個球狀星團,意外發(fā)現(xiàn)編號為J0731+3717的恒星在2000萬年前,以每秒550公里的速度從球狀星團M15中彈射而出。
這顆被彈飛的恒星還攜帶了與M15完全一致的化學成分和年齡特征。天文學家計算,要讓恒星達到這種極速,必須有一個相當于2000個太陽質量的物體在距離它僅1倍日地距離的位置施加引力。“這個位置上不可能擠滿上千顆中子星或小黑洞,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,這里潛伏著一個中等質量黑洞。”黃樣說,這一發(fā)現(xiàn)就像在星團中心抓到了正在“作案”的“宇宙彈弓手”,打通了中等質量黑洞存在證據(jù)鏈的最后一環(huán)。 ( 陸成寬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