隔壁突然的關門聲把醞釀許久的睡意嚇退,天花板傳來樓上小狗跑動的腳步聲像是在顱內蹦迪,窗外遠處的車流仿佛就在眼前,還有暖氣管里細微的流水聲、辦公室打印機里吐出紙張的聲音、手表秒針的滴答聲……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聲音,一般人可能不會注意到,但在部分人的耳朵里,是擾亂正常生活和情緒的噪音。
噪音敏感正在讓他們變得煩躁、憤怒、委屈,甚至產生極端行為。記者采訪了中日友好醫(yī)院心理科副主任心理師王彥玲與耳鼻喉科醫(yī)生畢青玲,了解人們?yōu)槭裁磿υ胍裘舾校约叭绾芜M行調節(jié)。
是環(huán)境太嘈雜還是聲音敏感
人的耳朵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機制,畢青玲舉例,比如處于公共交通的噪音環(huán)境中,人的大腦皮層會屏蔽一些噪音,慢慢地感受不到噪音,可以做別的事情。但噪音敏感的人啟動不了這一保護機制,不能主動地屏蔽這些聲音,反而會加重自身的情緒問題。畢青玲接診過一些因噪音敏感影響日常生活的病人,有些病人描述噪音讓耳朵不舒服,乃至發(fā)生耳鳴的情況,“實際上可能是焦慮或抑郁了,會建議他們看心理科”。
在王彥玲的門診中,判斷一個人是否對聲音敏感,主要是與周圍人的反應作比較。如果聲音在正常的范圍內,達不到噪音分貝的標準,比如鬧鐘嘀嗒響、暖氣管道里流水的聲音,周圍的人都能忍受而這個人無法忍受,則應該考慮是心理或情緒問題。在她的病人中,有的因為對聲音敏感而帶著全家人3次搬家,也有的受不了窗外的車流聲,而生活在這些病人身邊的家人朋友都沒有此癥狀。
去年8月,居住在上海的成美從市區(qū)搬到郊區(qū),不料開始了與噪音對抗的生活。搬家不到一周,成美總會聽到樓房里鄰居使用衛(wèi)生間、拖拉凳子、小孩跑動等聲音。她先是從房屋條件判斷,與此前居住的房子相比,這個房子的層高矮了30-50厘米,樓板也更薄。“當樓板共振的時候,它好像一個罩子,罩在我的頭頂,產生了很強的共鳴聲。”成美說。
在忍受噪音一個月后,她上樓與鄰居協(xié)商,但鄰居否認制造了噪音;她在樓道、電梯間“蹲守”那位鄰居,故意與鄰居“偶遇”;她向物業(yè)反映,報過警,但都無法得到理想的解決,噪音依舊存在。她感覺鄰居以更加過分的聲音在報復她。
成美的丈夫一開始對噪音并不在意。“他能聽到那些噪音,但不會產生情緒,噪音的存在好像無法激起他任何的負面情緒。”成美說。后來,成美做出一些“反擊”行為:在聽到噪音時,她發(fā)脾氣、跺地板,那段時間連家里的兩只小貓都不敢親近她;丈夫也在她情緒失控時,慢慢從原先的情緒穩(wěn)定狀態(tài),變得有些崩潰。11月,在與鄰居再次爆發(fā)正面沖突之后,成美與丈夫決定搬家。
在王彥玲的患者中,青少年和中年群體因為學業(yè)、工作壓力大而產生噪音敏感的患者占比較高。她提醒,如果病人對聲音敏感以至于感到痛苦,且持續(xù)時間較長,影響了工作和生活,應考慮尋求心理醫(yī)生的幫助。
聲音敏感從何而來
即使有客觀的分貝數值作為分辨噪音環(huán)境的標準,但不同的人對于同樣的聲音辨別和耐受能力不同。
王彥玲介紹,約有15%-20%的人為高敏感人群,對聲音等感官刺激處理更細致,這部分人更容易因為微小噪音而分心煩躁。她強調,這是一種生理特征,不是疾病。
其次,部分患有焦慮、抑郁等情緒疾病的人,對感官刺激的耐受閾值會降低,對聲音變得比較敏感。此外,處于神經衰弱精神狀態(tài)的人,比較容易感到疲勞,注意力難以集中,往往伴有睡眠障礙,對聲音也會特別敏感,微小的聲音可能加重他們的失眠問題。
除了心理層面的原因,畢青玲舉例,從小學習音樂或進行過聲音訓練的人,對聲音的分辨能力會高于其他人,比如兩個差異非常小的音階都能聽出差別,因此也會對聲音更加敏感。
她進一步解釋,人的大腦皮層參與處理聲音識別、記憶等工作,這個區(qū)域聯(lián)動著情緒處理區(qū)域,因此嘈雜的或不好聽的聲音會引起煩躁情緒。
克服聲音敏感,自我調節(jié)很重要
搬到新家,成美發(fā)現(xiàn)噪音依舊或多或少存在,但這次她選擇調整自己的心態(tài):“我內心有這樣的聲音:噪音問題肯定能被解決的。”
首先是避免與鄰居發(fā)生正面沖突,減少負面情緒。遇到樓上發(fā)出噪音,成美就想,也許鄰居只是想通過運動讓自己變得更好,并不是故意制造噪音針對別人。通過類似的正向心理暗示,她逐漸不會因為鄰居制造出的聲音感到煩躁。
同時,她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如瑜伽、寫作、玩游戲來轉移注意力。丈夫的支持與陪伴也幫助她回歸情緒穩(wěn)定狀態(tài)。她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克服噪音敏感的方式,希望通過親身經歷,給正在經歷噪音敏感的網友一些情感支持。
“不好奇、不探究、不聯(lián)想”,這是成美總結出來的心理暗示方法,能夠幫助自己快速回歸理性。同時,她建議網友,要對自己心態(tài)進行整體認識和調整,以防下次對其他事物產生過激反應。
成美克服噪音敏感的方式,正契合王彥玲給病人建議的“自我調節(jié)”方法。對于輕度噪敏者,王彥玲建議采用認知療法,即噪音敏感者學會變換角度思考噪音,學會與聲音和解,當周圍人都能接納這個聲音時,噪敏者可以換個角度想想,是否自己太在意這個聲音了。同時不要逃避聲音,如果不是分貝大到影響聽力的聲音,可以盡量接納它,從而慢慢脫敏。
在自我調節(jié)過程中,王彥玲建議,可以通過增加運動量、按時作息、多曬太陽,以及轉移注意力、增加社會活動等方式,提高大腦內5-羥色胺濃度,進而改善心情。此外,學習一些放松技巧,比如深呼吸、冥想、間歇性肌肉放松等,讓身心得以放松。
對于焦慮、抑郁情緒問題較重的患者,王彥玲表示,這部分人需要通過藥物治療等方式緩解情緒問題,之后才能緩解噪音敏感等軀體化癥狀。
畢青玲提醒,人的耳朵保護機制無法長時間起作用,一旦長時間暴露于噪音環(huán)境,會對聽力造成有害影響。長期處于60分貝以上的噪音環(huán)境,可能對聽力產生不可逆的損傷。對于可能帶來不可逆損傷的噪音,她不建議采用暴露療法。